2022年第三期

从心主神明及肾生髓理论探讨林水淼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经验

日期:2023-11-22

摘要

目的: 报道上海市名中医林水淼教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医案一则,探讨林老辨治AD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1例58岁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经过进行分析。结果: 林老认为AD属于神病范畴,重在从心肾论治,经中药治疗后患者认知功能明显改善,提高了日常生活能力。结论: 以调心补肾为治则的中药治疗AD效果显著。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reports a medical case of Alzheimer's disease (AD) treated by a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professor in Shanghai,Lin Shui-miao,and to discuss his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reatment for AD. Methods: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 58-year-old female patient.Results: Professor Lin believes that AD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mental diseases,focusing on the treatment of kidney and heart.After TCM treatment,the patient's cognitive function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and her daily living ability was also improved.Conclusion: The ways of regulating the heart and tonifying the kidney to treat AD are remarkably effective.

关键词

名医经验 / 林水淼 / 阿尔茨海默病

Key words

Experience of a famous doctor / Lin Shui-miao / Alzheimer's disease

引用本文

易希 潘露茜 顾耘 赵彦超从心主神明及肾生髓理论探讨林水淼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经验.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 2022, 5(3): 205-2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5516.2022.03.007
YI Xi PAN Luqian GU Yun ZHAO YanchaoA discussion for experience of Lin Shuimiao's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from theory of heart controling mental activities and kidney producing marrow. Chine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2022, 5(3): 205-2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5516.2022.03.007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有多种机制参与的复杂疾病,是与年龄相关的认知功能衰退和行为损害的特定发病过程,有典型的神经病理特点。现代医学使用生物标志物识别患者所处的临床阶段,其核心标志物有β-淀粉样蛋白和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等,这些物质可以影响神经细胞功能,导致细胞死亡和神经递质缺陷[1]。AD的临床特点复杂,主要包括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记忆障碍,时空定向障碍,生活能力下降,失语、失认、失用,性格情感改变等。传统医学中没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名,多归属于中医“健忘”、“痴呆”、“呆病”等范畴。现代医家认为AD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肾虚髓亏、脾肾亏虚、心脾两虚、久郁不解、瘀血阻滞、痰浊阻络等,治疗主要采取补肾填精、温补脾肾、清肝泻火、理气、活血、化痰等方法[2-4]
因AD发病与年龄的密切相关性,补肾法治疗AD已被广泛接纳使用。林水淼先生认为脑的功能与五脏均有关系,但以心为主导,若心气不足,心主神明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气血不能荣养脑髓。基于“心藏神”和“肾主骨生髓”的理论,结合临床实践,他提出以调心法结合补肾法治疗AD的治疗思路。现介绍其验案一则,总结林老治疗AD的诊疗经验。

1 病例资料

初诊,2014年10月7日。患者,女性,58岁,因“近记忆力衰退6年,加重2年”至上海就诊。患者健忘,反应迟钝,情志淡漠、言少。近2年病情加重,现部分功能性生活能力(如购物、做饭)丧失,洗澡需要帮助,既往服美金刚、安理申、复方苁蓉益智胶囊。刻下:左手震颤,左足乏力,时有跛行。否认其他内科疾病史。否认冶游史,否认烟酒史,否认相关家族遗传病史。一般内科查体无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言少,反应迟钝,双侧额纹对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余颅神经(-),眉心征(-)。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下肢肌力V-级,余V级,左手静止性震颤,双手轮替试验(-),病理征(-),共济试验正常,脑膜刺激征(-)。神经心理学检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18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10分;画钟测验(CDT)评分2分;HAMD抑郁量表4分;Hachinski缺血量表评分2分;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2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49分;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评分5分;社会功能活动问卷(FAQ)评分25分。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甲状腺功能均正常。影像学检查:2014年9月30日北京宣武医院头颅MRI示:脑萎缩以顶叶、颞叶、第三脑室为主,未见全脑广泛性萎缩。中医四诊:发华,表情淡漠,唇偏暗,面色少华,语声稍低微,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右寸浮弱中稍沉、关沉弱、尺尚长、未及反关。左寸沉弱、关偏沉、尺沉弱尚长。左三部弱于右侧。方药:(1)党参30g,石菖蒲20g,远志15g,茯苓15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黄芪15g,赤白芍(各)6g,葛根20g,升麻5g,蔓荆12g,煅龙牡(各)30g,川断15g,巴戟15g,红景天15g,鹿角粉片10g,玉竹45g,龙眼肉10g。14剂,每日2次规律服用。(2)苏合香丸,1粒/次,2次/日。
二诊,2014年10月29日。患者面色好转,表情较前活跃,言语增多,以原方减蔓荆,加川芎15g,继服20剂,每日2次规律服用。
三诊,2014年11月19日。患者性格较前开朗,话语增多,记忆力增强,左侧肢体较前灵活,胆较怯,左手静止性震颤,纳差,夜尿少,腑行欠调。MMSE 19分。面色稍华,唇稍暗,舌质偏红,苔薄黄腻,右寸浮弱、尺沉弱未短。方药:(1)党参30g,当归12g,川芎15g,石菖蒲20g,远志20g,桂枝15g,白芍25g,生龙牡(各)15g,白术15g,茯苓15g,山海螺20g,红景天15g,鹿角粉片10g,生地30g,川断15g,肉苁蓉20g,山茱萸30g,玉竹45g,炒杜仲30g。14剂,每日2次规律服用。(2)安宫牛黄丸,1粒/日。
四诊,2014年12月8日。患者渐能关心家事,参与讨论,左侧肢体肌力增强。上方减白术、山海螺,加淫羊藿、锁阳等。方药:党参30g,石菖蒲20g,远志20g,桂枝15g,白芍15g,煅龙牡(各)30g,丹参30g,炙甘草10g,红景天15g,鹿茸粉片10g,山茱萸30g,炒杜仲30g,仙灵脾15g,锁阳20g,肉苁蓉20g,玉竹45g,红花10g,茯苓30g,菟丝子15g。15剂,每日2次规律服用。
五诊,2015年1月21日。患者认知功能好转,能对答,且对答切题,自理能力改善,近日因天气寒冷,自觉左足乏力,行动困难,不愿出门。停安理申。色少华,迟钝少言,左手不温,持物震颤。MMSE 19分,ADL 46分,IADL 5分,FAQ 22分。舌嫩红,微颤,苔薄白腻滑,右寸浮弱、尺沉弱尚长,左寸浮弱、尺沉细短。切背部及两枕、颞部温度低。方药:(1)熟地25g,山茱萸30g,石菖蒲60g,远志15g,鹿角粉片10g,肉苁蓉20g,川断15g,巴戟天15g,锁阳15g,仙灵脾15g,紫河车30g,龙眼肉10g,生晒参15g,附子10g,肉桂(后入)6g,天麻10g。15剂,每日2次规律服用。(2)苏合香丸15粒,1粒/日。
2016年1月5日,家属来电诉患者各项认知能力基本稳定,能参与日常交流。

2 讨论

2.1 病因病机分析。

本例患者以记忆力减退为主要表现,伴随其他认知功能障碍,据临床表现及相关量表检查,诊断为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老年女性,为家务、工作操持多年,平日性格多思虑,暗耗心血,日久心气不足,心血无力濡养精神,致神明失用,脾失运化,后天之精难以补充,且聚湿生痰,上蒙淸窍。《丹溪心法》提到:“健忘者,乃思虑过度,病在心脾。”心气不足,中运乏健,故出现健忘、淡漠、反应迟钝等症状。肾主骨生髓,年老患者肾精渐亏,髓海失充,元神失养,日久加重健忘,渐渐影响其他认知功能,且出现左足乏力、时有跛行等症状。

2.2 临证思路,选方用药。

林水淼教授辨证,注重四诊中更为客观的望诊和切诊。初诊时患者面黄,言少,行动迟缓,情志淡漠,手足不温,临床表现以“静”为主,辨为阴证。然患者舌质偏红,苔薄白,不符合气虚的典型舌象(如舌淡)。患者的症状与舌象矛盾,林老认为老年患者杂病居多,各种病理因素相互影响,造成医者辨证困难,他提倡“杂病从脉”,从脉象寻找突破口[5-6]。脉为血府,能反映全身气血状态,《灵枢·本神篇》提到“心藏脉,脉舍神”,从脉象可以得知神的状态。此患者寸脉弱,为上气偏弱;左弱于右,为心气不足;心肺功能不强,治宜养心活血、补益肺气。右关沉弱,左关偏沉,为中运乏健,治宜顾护脾胃、益气升清。左手尺脉沉弱且长,左足乏力,亦存肾精亏损之象。本患者症状繁杂,林老从脉象入手,发现患者初诊时主要病机为心神失养,兼有脾运乏健,肾精亏虚。治疗以益气升清、养心活血为主,予开心散加益气聪明汤加减。党参、桂枝为君药,党参善补脾肺之气、养血生血,桂枝辛温、助气血得温而行;白芍、茯苓、甘草均为臣药,白芍配合桂枝调和营卫,又可滋阴养血柔肝,甘草入心经益气复脉,又可加强君药补益心气之功,茯苓甘淡能益气健脾安神;佐以黄芪、葛根、升麻益气升清,蔓荆子疏风散邪、清利头目,石菖蒲、远志交通心肾、化痰开窍,赤芍、丹参、红花活血化瘀,又加煅龙骨、煅牡蛎防肾气过分浮散,川断、巴戟天、鹿角粉温补肾阳。红景天归肺、心经,益气活血、通脉平喘。炙甘草调和诸药。林老用药时注重阴阳调和,脏腑阴阳与生理功能紧密相关[7],“阳化气,阴成形”,“阳”为无形之功,“阴”为有形之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患者有左手震颤乃肝风内动之象,不宜使用过于寒凉之品,故方中配以白芍、炙甘草、玉竹、龙眼肉等药柔肝合营,兼养气血。
二诊时患者面色、心情均有好转,减蔓荆子升清之用,加川芎增强理气活血之功。三诊时患者心气不足之证明显好转,舌红苔薄黄腻,左手震颤,有明显痰浊之象,去黄芪、升麻、葛根等升清药,予白术、山海螺配合茯苓、菖蒲、远志化痰,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加生地、苁蓉、山茱萸等补益肾精;煅龙骨、煅牡蛎收涩力强,化痰时为防止留邪改为生龙牡。四诊时患者肢体逐渐有力,痰证好转,故上方减白术、山海螺,加仙灵脾、锁阳等益肾药物。五诊时患者认知功能改善,但行动无力,肾阳虚症状明显,气血虚寒、精血亏损、髓海空虚。除脉诊外,按诊也是切诊重要的组成部分,五诊时患者背部及两枕、颞部温度低,足以说明其督脉亏损,阳气不足拟方药以益气养血,补肾温阳,填精生髓,加予苏合香丸温通开窍。随着患者心肺功能增强,治疗重点从调心安神逐步转为补肾填精,补肾助阳同时,使用生地黄、当归、龙眼肉等补血养血,气血双补。
同时,林老强调化痰应贯穿治疗AD的始终,年老肾虚则津液无以蒸化,脾虚则痰湿无以运化,变生痰浊,上扰蒙蔽淸窍,出现头晕、乏力、健忘等症状。此例中,林老注重标本兼治,用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交通心肾,患者心气不足症状得以缓解时,加用白术、山海螺,配伍茯苓增强健脾化痰之功。根据患者阴阳辩证之不同,分别使用苏合香丸温通开窍、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均是运用化痰法来改善其症状。

2.3 调心法与补肾法治疗AD的理论基础。

AD的发病与五脏均有联系,与心、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医宗金鉴》中提及“天真一气精神祖,体是精兮用是神”,提出“神病”的病名。人类生命活动以精为体,以神为用,若神机失用,则形无主宰。林老认为AD的中医病机为各种因素所致的“神明失用”,用“神病”来诊断AD更突出其主要矛盾。
广义之“神”主宰人的一切生理活动,狭义之“神”特指人的思维、情感等精神心理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是神发挥功能、支配人体活动的场所。心藏神的理论在《黄帝内经·素问》中首次提出,论述心与神的紧密联系,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等。上古时代,众医者即认识到精神活动和心藏神功能的正常运转息息相关,人体衰老,心气不足,血脉不能荣养全身,则神无归处,神病始生。林老在开心散的基础上研发调心方。调心方由党参、桂枝、菖蒲、远志、茯苓、甘草组成,其中党参、桂枝益气温通,菖蒲、远志化痰开窍安神,茯苓、甘草益气宁心安神。经前期研究表明,调心方可显著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减轻免疫反应。
AD起病隐匿,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灵枢·本神》篇中提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精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来源,神的产生也有赖于精的化生,而脑髓则是神赖以正常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随年龄增长,肾精亏耗,元神无以化生,脑髓空虚,认知功能下降。实验研究证明[8-9],补肾药能明显改善AD患者的症状,改善神经元代谢和营养,提高神经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并能抑制毒素生成。林老总结,轻证AD多以心气不足、后天识神受损、记忆力减退为主,日久及肾,伤及先天元神,遂出现肾精亏虚、多种认知障碍及人格改变。心属火,肾属水,心气充足,肾精不亏,水火相交,心肾互养,使神有所依。林老倡导以调心补肾之法治疗AD,实为遵循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

3 结论

AD是一种多见病,对患者及家属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虽然已有多奈哌齐等多种西药可治疗AD,临床效果仍存在一些缺憾。中医学认为AD的病因主要为年老体虚,元神失养,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蒙蔽淸窍。中药治疗AD有个体化的优势,林老在治疗AD时,强调心、肾在A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运用调心和补肾的治疗原则,在病情的不同阶段配合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化痰、活血等),临床常收获良效。

参考文献

[1]
Lopez SJA, González HM, Léger GC, et al. Alzheimer's disease[J]. Handb Clin Neurol2019167:231-255.
[2]
张允岭.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阿尔茨海默病[J]. 世界中医药202116(8):1181-1187.
[3]
李伟峰, 董新刚, 王小璐, 等. 痴呆病因病机古代文献探源[J]. 光明中医202136(11):1776-1779.
[4]
戴敏, 吴华堂. 五脏六腑皆令人呆,非独肾也[J]. 中医研究202134(6):4-7.
[5]
王东建, 洪庆祥. 林水淼治疗老年性痴呆经验举隅[J]. 中医文献杂志201129(3):41-42.
[6]
李亚明, 张春燕. 神病与痴呆剖辨──试析林水淼论治Alzheimer病的学术思想[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4):17-19.
[7]
张宇鹏. 中医阴阳学说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1):9-12.
[8]
李林, 魏海峰, 张兰, 等. 中医“肾生髓,脑为髓海”现代生物学基础探讨[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7):1397-1400,1417.
[9]
韩素静, 顾耘, 黄凯, 等. 补肾益髓法治疗肾虚髓亏型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5):547-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