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动态

2022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知晓与需求现状调查

日期:2024-01-22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13日发布的最新人口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3.5%。按照国际人口统计学界关于老龄社会化程度的划分标准,我国已接近深度老龄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

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而随着期望寿命的延长,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将会增加。有研究显示:我国在尚未进入快速老龄化之前,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曾处于较低水平。 但是,1985~2019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持续增长并且大幅上升,根据预测,2050年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在4.57%~21.77%之间,患病人数在2765万~9194万之间。近年药物开发失败率高,临床缺乏有效根治药物,一旦确诊,患者及家庭受到很大影响。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高龄老年人群患病率大。2050年全国阿尔茨海默病直接疾病负担在25万亿~88万亿元人民币之间。在缺乏有效药物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预防措施,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与疾病负担将在未来30年内大幅增长。

早期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是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次调查,通过对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进行网上居民调查,目的是全面了解、分析和掌握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知晓与需求现状,这对于早期科学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对于党和政府以及专业机构全面制定相应的老年健康对策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   2022-3-1~2022-8-18。

1.2 调查内容  包括一般信息,例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城乡、地区等,调查问题包括居民知晓情况、就诊情况、一般居民的知识(包括技能、设备)需求、社区医生的知识(包括技能、设备)需求、患者及照护者的需求(包括预防、治疗、康复),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

1.3 调查对象  主要为居住在大陆的18岁以上普通成年居民,居民来自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总样本20671人。

1.4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星进行网络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形式。

1.5统计分析指标 为不同人群知晓率以及需求情况,通过采用c2检验比较不同人群知晓率和构成比差异的显著性。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共计20671人,其中男性7798人(38%),女性1287人(62%)。年龄在20岁以下的共计503人(2%),21岁~40岁共计8640人(42%),41岁~60岁共计7662人(37%),61岁~70岁共计2632人(13%),71岁~80岁共计1008人(5%),大于81岁共计226人(1%)。

来自东北地区的共计1367人(7%),华东地区共计5240人(25%),华北地区共计5433人(26%),华中地区共计1214人(6%),华南地区共计2312人(11%),西南地区共计3412人(17%),西北地区共计1665人(8%),港澳台地区共计28人(0.1%)。

居住在城市的共计15482人(75%),乡镇的共计2554人(12%),农村的共计2635人(13%)。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以下学历的有2562人(12%),高中学历的有3787人(18%),大学以上学历的有14322人(69%)。

调查对象为照护者的共计1117人(5%),为患者家属的共计3342人(16%),为一般群众的共计16212人(78%)。

2.2 不同人群对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失智症的知晓情况

本次调查人群有关阿尔茨海默病的总知晓率为95.7%。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数据的人口学历构成情况进行标化,我国成年居民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化知晓率为91.5%。在我国,由正式文献发表的老年痴呆公众知晓率,不同省市的地方调查结果多有所不同,2015年重庆市痴呆知晓度为49.38%,就诊率仅为1.44%,2018年江西省60岁及以上居民老年痴呆症知晓率仅为39.00%,丽水市2019年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这可能与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不同有关。

不同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学历、居住地区、身份的调查对象对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失智症的知晓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女性知晓率(96.6%)高于男性(94.3%)(P<0.001);21岁~40岁年龄段调查对象的知晓率(96.8%)高于其他年龄段(P<0.001),20岁以下年龄段调查对象的知晓率(82.9%)低于其他年龄段;从城乡分布来看,在城市的调查对象的知晓率(97.5%)显著高于在乡镇和农村的调查对象(P<0.001);大学以上学历调查对象的知晓率(98.2%)最高,初中以下学历调查对象知晓率最低(P<0.001);从地区分布来看,居住在华中地区的知晓率(98.2%)略高于其他地区(P<0.001)。

2.3 居民对阿尔茨海默病各种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调查对象对阿尔茨海默病是否可预防的正确应答率为87.9%,愿意花费费用或时间在社区进行规律的认知训练的占86.2%。

被调查者中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营养重要的占88.2%,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营养状况关注的占46.9%,知道如何合理安排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营养膳食的仅占30.4%。

出现过自觉记忆力减退,丢三落四或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情况调查对象中出现过自觉记忆力减退、丢三落四或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情况占53.2%,而主动去医院就诊仅占12.9%。

2.4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不同问题应答情况比较

2.4.1 阿尔茨海默病是否可以预防

不同年龄、城乡分布、居住地区、身份的调查对象对阿尔茨海默病是否可以预防的正确应答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岁以下年龄段调查对象的正确应答率(89.9%)高于其他年龄段,大于81岁年龄段调查对象的正确应答率(73.5%)低于其他年龄段(P<0.001);从居住地区来看,居住在西南地区的正确应答率(90.1%)略高于其他地区(P<0.001);从城乡分布来看,在乡镇的调查对象的正确应答率(91.7%)高于在城市和农村的调查对象(P<0.001)。

不同年龄、城乡分布、学历、居住地区、身份的调查对象在自身出现记忆力减退时,主动接受阿尔茨海默病评估的意愿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61岁~70岁年龄段调查对象主动接受评估的意愿(81.0%)高于其他年龄段,71岁~80岁年龄段调查对象的意愿(71.7%)低于其他年龄段(P<0.001);从居住地区来看,居住在华南地区的调查对象主动接受评估的意愿(82.4%)要高于其他地区(P<0.001);从城乡分布来看,在乡镇的调查对象(81.5%)在出现记忆力减退等问题时,要比在城市和农村的调查对象更愿意去接受评估(P<0.001);初中以下学历调查对象的意愿(83.1%)要高于高中及大学以上学历(P<0.05);从调查对象身份来看,作为照护者(82.9%)更愿意主动去接受评估(P<0.001)。

2.4.3 不同人群对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治疗内容知晓程度比较

   不同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学历、居住地区、身份的调查对象对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治疗内容的知晓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本调查将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治疗内容知晓率划分为“不了解”、“了解”、“非常了解”、“无兴趣了解”、“有兴趣了解”五个等级。调查发现,男女性对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治疗内容的认知水平较低,康复治疗往往更强调防止运动功能减退的主动运动训练与治疗,而知晓率仅为8.5%,男性中有45.3%的人不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治疗内容,女性中有43.8%。在年龄方面,相较于其他年龄段,大于81岁的人群对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治疗内容的知晓率较高(9.3%),各个年龄段对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治疗内容认知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居住在东北地区的调查对象有56.2%的人不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治疗内容,而居住在港澳台地区的人对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治疗内容的认知水平要更高一些。

2.4.4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调查对象的主动就诊率分布

不同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学历、居住地区、身份的调查对象的主动就诊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的主动就诊率(13.9%)高于女性(12.3%);大于81岁的调查对象的主动就诊率(27.0%)高于其他年龄段,21岁~40岁年龄段调查对象的主动就诊意愿(12.1%)低于其他年龄段(P<0.001);从居住地区来看,居住在港澳台地区调查对象的主动就诊率(21.4%)要高于其他地区(P<0.001);从城乡分布来看,在城市的调查对象(13.4%)在出现记忆力减退等问题时,要比在乡镇和农村的调查对象更愿意主动去医院就诊(P<0.001);在学历方面,高中学历的调查对象的主动就诊意愿(14.7%)要高于初中以下学历及大学以上学历(P<0.05);从调查对象身份来看,作为照护者(40.2%)更愿意主动去医院就诊(P<0.001)。

3、调查主要结论

3.1 本次调查对象共计20671人,其中男性7798人(38%),女性12873人(62%)。本次调查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的总知晓率为95.9%,以学历构成情况的标化知晓率为91.5%。

3.2 不同人群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总知晓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女性知晓率(96.6%)高于男性(94.3%)(P<0.001);21~40岁年龄段调查对象的知晓率(96.8%)高于其他年龄段(P<0.001),20岁以下年龄段调查对象的知晓率(82.9%)低于其他年龄段;从城乡分布来看,在城市的调查对象的知晓率(97.5%)显著高于在乡镇和农村的调查对象(P<0.001);大学以上学历调查对象的知晓率(98.2%)最高,初中以下学历调查对象知晓率最低(P<0.001);从地区分布来看,居住在华中地区的知晓率(98.2%)略高于其他地区(P<0.001)。

3.3 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或老年痴呆病可以预防的比例是87.9%;当发现自己或者家人出现记忆力减退时,有78.7%的人愿意主动到记忆门诊或者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3.4 觉得居家照护患者遇到的困难最主要表现在精力不够(28.2%)、照护能力不足(18.4%)和缺少专业的失智养老服务机构(9.1%);对入住养老机构或专业的医疗护理机构的每月承担费用,有48.9%的调查对象选择1000元~3999元,只有1.3%的人选择10000元以上;对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治疗内容了解的仅占24.3%。

3.5 调查人群中,因为自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无法集中而主动去医院就诊的比例只有12.9%。不同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学历、居住地区、身份的调查对象的主动就诊率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农村居民和低学历居民主动就诊率较低。

3.6 调查人群中,对康复治疗作用知晓仅为23.3%,治疗内容知晓正确率仅为8.5%, 运动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最重要作用知晓正确率仅为26.5%。

4、建 议

阿尔茨海默病不是衰老的必然结果,关键在于预防。只要积极采取多种综合预防措施,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速率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目前西方国家对于阿尔茨海默病,主要采取诊断-治疗-康复策略,特别重视阿尔茨海默病的照护和康复,但对如何减少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方法有限。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阿尔茨海默病绝对患病人数多,老年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条件有限,如果只注重治疗和康复,必然会进入“只治不防,越治越忙”的怪圈。我国必须根据自己国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阿尔茨海默病防控之路。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居民访谈以及国内相关研究,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预防和康复提出如下建议:

4.1 全面高质量开展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健康教育。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虽然居民对老年痴呆的知晓率较高,但多浮于表面,真正掌握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知识和技能的人数仍然不高,政府和社会需要全面高质量开展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的健康教育,把知识转变成预防行为,真正提高居民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的健康素养。

4.2 建立全面的个人-家庭-社区三级预防体系。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的预防存在主要问题是个人意识不强、家庭支持不够、社区专业技能不足、医院预防精力不济,需要建立全面的个人-家庭-社区三级预防体系,才能达到理想效果。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重点是提高个人、家庭和社区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意识,只有预防意识提高了,才能把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措施真正落实。

4.3 针对居民阿尔茨海默病知晓率高而主动去医院就诊意愿比例低的问题,需要大力宣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认知障碍早期及早进行矫治性预防,对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会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4.4 科学全面普及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知识,提高老年居民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技能。根据国内外的循证研究,许多方法都能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例如经常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重点是坚持锻炼,久久为功;积极参加社区活动,重点是参与的过程,通过参与,寻找乐趣,有利于老年心理健康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主要是积极的鼓励,创造温暖的家庭氛围;营养是大脑健康重要的物质基础,老年营养重点是各种营养素摄入要均衡全面,同时也要考虑到个体差异;经常自我认知训练学习(例如背诵、复述、计算),重点是培育爱好和兴趣,学习的过程非常重要,而非结果;同时,要积极预防和控制各种慢性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4.5 应当重点针对农村老年居民和低学历老年居民,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预防工作。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村居民和低学历居民阿尔茨海默病的知晓率和主动就诊率较低,再加上他们自身知识限制以及医疗卫生资源缺乏,政府需要重点针对农村老年居民和低学历老年居民,积极采取具体有效措施,开展早期预防工作。

4.6 大力提倡及支持社会公益性组织参与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的防治和康复工作。本次调查显示,阿尔茨海默病居家照护患者遇到的困难最主要表现在精力不够、照护能力不足和缺少专业机构,阿尔茨海默病康复费用负担重,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建立各种形式的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机构,以缓解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康复的紧迫需求。

参与《2022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知晓与需求现状调查》撰写的专家及单位名单(略)

(文中图表,参考文献略)

                          (完)

以上的数据来自于《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2022年第四期第265页—2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