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专题报道 | 攻克阿尔茨海默病在北京

日期:2024-07-20

图片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神经变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促进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研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主办的北京老年痴呆防治协会2024年会年会于7月14日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同时也是“2024年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的北京分会场。现场会议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图片

肖卫忠在开幕式致辞


会议以“攻克阿尔茨海默病”为主题,旨在为临床专家、科研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我国阿尔茨海默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科技创新,为更好地服务广大老年人群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


会议于上午9点正式开幕。北京老年痴呆防治协会理事长王虹峥教授为会议开幕致欢迎辞,概括了协会多年来在推进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工作中做出的努力,并寄语与会专家学者继续携手,为中国老年人群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北京老年痴呆防治协会副理事长刘肇瑞研究员,北京老年痴呆防治协会副理事长肖卫忠教授担任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


开幕式过后随即开始学术报告环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魏翠柏教授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最新进展,目前阿尔茨海默病诊断需结合临床评估、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且诊断标准已演变至纳入生物标志物以区分阿尔茨海默病的不同阶段。她强调,早期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图片

魏翠柏做专题报告


来自绿谷(上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金河博士分享了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进展,目前抗淀粉样蛋白单克隆抗体药物已获批,且与临床认知衰退减缓之间的相关关系可重复实现,为淀粉样蛋白阳性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图片

李金河做专题报告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晓蕾教授报告了甘露特钠胶囊(GV-971)作为首个靶向脑-肠轴获批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的疗效分层机制研究,在初次未用药的患者人群中,甘露特钠胶囊(GV-971)单用可持续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优于与接受过标准治疗(SOC)联用,为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片

刘晓蕾做专题报告


协会理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徐俊教授提出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通过精准营养管理策略来减缓认知能力的下降,从而延缓认知障碍的发展。机制可能与脑-肠轴、线粒体和遗传因素等有关。未来应结合先进技术提供个性化建议,将精确营养设计在未来临床实践中,从而更有效预防和管理认知障碍。

图片

徐俊做专题报告


北京协和医院李延峰主任医师详细阐述了路易体痴呆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以及治疗方法,加深了与会者对这一痴呆亚型的认识,为今后的诊疗实践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启示。目前路易体痴呆约占痴呆总数的20%,除常见的痴呆表现外,还包括波动性认知障碍、视幻觉、帕金森样运动症状等特征性症状。目前治疗以对症及专业照料为主,尚无针对病因的疗法。

图片

李延峰做专题报告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孙新宇主任医师全面探讨了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特点及其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指出BPSD是痴呆诊疗和照护中的关键难点,需要采取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在内的针对性管理策略,并重点介绍了认知改善药物和精神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以及痴呆患者照护的人文关怀原则,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实用的BPSD诊疗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图片

孙新宇做专题报告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郭爱华副主任医师分享了一例阿尔茨海默病病例的诊疗过程,该病例生动呈现了患者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以及临床医生如何通过系统的诊疗过程,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这有助于提高与会人员对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特点的认知,为今后更好地诊治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奠定基础。

图片

郭爱华做专题报告


下午的议程同样精彩纷呈。广州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副院长周亮教授报告了在社区进行老年人认知筛查及干预的可行性研究。研究发现社区老年人认知损害较严重,高龄、抑郁、文化程度低、女性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在社区开展的认知干预活动的实际参与率较低,尤其在城区更为明显。提示社区开展老年人认知健康管理具有可行性,但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老年人参与度,以促进健康老龄化。

图片

周亮做专题报告


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尹香君研究员分享了慢病中心从2015年起开展“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包括能力建设培训、社区筛查及转诊、规范化居家-社区管理等,目前已在全国12个省(市实施),并探索出“2642”患者居家-社区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老年人群的健康服务体系。

图片

尹香君做专题报告


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刘肇瑞研究员介绍了电子化认知促进治疗训练系统(E-CST)的开发及应用,为解决传统认知促进治疗(CST)在推广中存在的可及性和标准化问题,刘肇瑞研究员带领团队开发了电子化的认知促进治疗训练系统(E-CST),能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提供个性化训练方案,并集成标准化的训练素材。初步应用结果显示,E-CST能为轻中度痴呆患者提供有效的认知康复,对于轻度认知障碍和正常老年人,也可作为预防痴呆的手段,为未来数字化认知疗法的发展提供新的探索途径。

图片

刘肇瑞做专题报告


十堰太和医院但昭君主治医师分享了氢气在抗氧化、抗炎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认知功能评估指标为评价标准,探讨氢氧混合气体吸入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期望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新型非药物治疗提供有效途径。

图片

但昭君做专题报告


广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志忠教授分享了一项老年人的前瞻性队列设计,观察了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变化轨迹,发现存在三类异质化轨迹:低水平恶化组、正常老化组和高水平稳定组。城市居住、高教育水平、较高收入以及积极的公民参与有利于维持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而高年龄、女性和伴有抑郁的老年人更易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这为社区精准识别高危人群并开展针对性干预提供了依据。

图片

王志忠做专题报告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罗雅楠副研究员报告了身体活动与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适量的身体活动是老年人预防认知功能衰退和痴呆的重要可调节因素,还发现中度或严格的日常身体活动与更高的认知功能水平和较慢的认知衰退速度相关,尤其对心代谢共病患者有显著改善作用,还构建了针对轻度认知障碍老年患者的运动干预方案,并取得初步成效。这些结果为老年群体实施有针对性的身体活动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群认知健康。

图片

罗雅楠做专题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精神卫生中心孙洪军院长分享了来自欠发达地区的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通辽市老年人群老年期痴呆的加权患病率为9.15%,较全国水平偏低。女性、65-69岁及70-74岁人群、农村人群和文盲人群痴呆患病率较高。70岁及以上、农村居民、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以及失禁、跌倒、感官障碍、体重减轻等因素都与较高的失能发生率相关。研究结果为制定针对性的老年期痴呆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群的健康与福祉。

图片

孙洪军做专题报告


通过本次大会,来自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知名医疗机构的专家教授齐聚一堂,充分交流了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内容涵盖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新进展、药物研发新动向、营养干预策略等,以及基于社区的筛查干预模式、认知功能评估和康复训练等实践探索,为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带来了全面深入的学术盛宴,为广大老年人群的健康和福祉贡献了智慧。北京老年痴呆防治协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治疗的科技创新,为提升老年人群的认知健康做出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