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3日,由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24年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在广州召开。神经影像学分会邀请了全国各地AD及相关病的多模态神经影像领域的专家做专题报告,旨在通过广泛交流与学习,加深参会人员对AD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及与医学影像相关的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医学影像技术能力水平、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最终推进神经影像在AD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翌日,神经影像学分会顺利举行,本次分会由航天中心医院王志群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张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李郁欣教授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郭凌飞教授担任分会场报告主持人。
李坤成在开幕式致辞
本次神经影像学分会邀请了12位国内知名神经影像学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题报告,报告内容涵盖了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的AD神经损伤机制、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法,具体包括脑网络图谱引导的疾病精准调控、早期AD关键脑区的损伤机制、多模态影像新技术在AD早期预测和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多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光声刺激、耳甲电针刺激和经颅磁刺激)对早期AD疗效的初探等。
在上半场报告中,王志群教授主持了前三个报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蒋田仔教授以“脑网络组图谱引导的脑疾病精准调控治疗”为题,为参会者开启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他首先介绍脑网络组和脑网络组图谱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包括其定义、主要研究方向,脑网络组图谱绘制的思想以及与现有脑图谱发的本质区别等方面;接下来介绍脑网络组图谱在阐明脑认知机理和脑疾病精准诊断研究中的应用;然后介绍脑网络组图谱引导的神经调控机器人对脑疾病精准治疗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接着,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龚启勇教授带来了以“精神影像学发展现状”为题的精彩报告,龚教授就关于精神影像学基础理论的提出,对疾病发病机制的探索、临床分型、发病风险与预后的评估、影像引导的精准干预以及精神影像技术链等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做了概述和总结。最后,张冰教授带来了以“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易损脑区成像新技术研究与应用”为题的精彩报告,张冰教授团队首先开发了AD早期脑损伤关键脑区的成像新技术,主要是采用嗅觉功能磁共振成像和眼动-空间导航任务态方法。此外针对AD高风险人群开展前瞻性的临床队列研究,最后基于人工智能,提出AD的诊断及转化预测。通过建立全新的成像技术,发现了AD风险人群早期认知损伤的影像学特征。这不仅有助于AD的早期诊断,而且可以为评估疗效提供新的方法。
张冰做专题报告
龚启勇做专题报告
蒋田仔做专题报告
高波做专题报告
李郁欣做专题报告
徐晓俊做专题报告
接下来,张冰教授主持了上半场的后三个报告。首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波教授带来了以“老龄脑类淋巴系统影像学研究进展”为题的精彩报告,他概述了类淋巴系统的概念、当前证据和争议,特别是衰老的后果及类淋巴系统在人脑中存在的证据。他提出优化和保持高效脑废物清除的新策略,对于预防认知能力下降和维持健康老龄化非常重要。接着,李郁欣教授带来了以“MRI在AD早诊的价值:跨模态图像合成与有序进展预测”为题的精彩报告,李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跨模态联合学习框架,通过挖掘潜在的共享模态信息实现无监督跨模态图像合成和AD诊断,从而提高通过MRI诊断AD的能力。此外,他们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粒度序数原型学习方法,以表征MCI进展预测的AD序数进展。在内外部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预测效能优于现有方法,并且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最后,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的徐晓俊教授带来了以“40Hz光声刺激改善大脑认知:针对正常受试者以及早期AD和MCI患者的初步研究”为题的精彩报告,徐教授团队初步探索了40Hz光声刺激对中国健康人群和认知障碍人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健康人群中,4周的40Hz干预显著改善了睡眠质量并增强了海马和默认模式网络的功能连接。在早期AD人群中,12周的40Hz干预显著改善认知行为,并增强了脑区的CBF和MRI测量的功能连接。这些结果将作为后续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提供初步依据。
在下半场报告中,李郁欣教授主持了前三个报告。首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放射科方继良教授带来了以“即刻耳甲电针刺激对轻度认知障碍脑功能影像的影响初探”为题的精彩报告,方教授团队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了即刻耳甲电针刺激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即刻耳甲电针刺激可以调节记忆及认知脑区,以及基底节区及小脑等脑功能网络,可能是其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效应靶点。接着,郭凌飞教授带来了以“定量磁化率成像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为题的精彩报告,郭教授首先介绍了定量磁化率图的概念和成像原理,接着着重介绍了该方法在成像方面的优势及临床科研应用中的现状及前景。最后,来自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汪建华教授带来了以“磁共振ASL联合皮层分割技术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预测价值的初步研究”为题的精彩报告,汪教授团队通过MRI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前各脑区CBF及皮层体积、厚度及结构复杂度进行定量测量,分析术前影像指标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ASL-MRI技术测量CBF以及皮层分割技术定量皮层灰质体积是可靠的,有望作为早期诊断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可靠生物标志物,该技术与皮层体积定量的相互组合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预警效能高于单个指标。
方继良做专题报告
郭凌飞做专题报告
汪建华做专题报告
接下来,郭凌飞教授主持了下半场的后三个报告。首先,王志群教授带来了以“压后皮层在阿尔茨海默病程中的功能连接变化及针刺“四关穴”对其调节机制研究”为题的精彩报告,王教授首先指出压后皮层在AD病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压后皮层和对侧海马后部/齿状回的功能连接随AD进展逐渐降低,针刺“四关穴”能够对AD压后皮层功能连接网络产生双向有益的调节,可能对早期AD有一定的治疗效应。接着,北京师范大学夏明睿教授带来了以“人脑连接组参考曲线绘制及其在脑疾病的应用研究”为题的精彩报告,夏教授团队基于全球119个中心超过30000名被试的数据绘制了从32周胎龄到80岁的人脑功能网络发展参考曲线,识别了脑网络关键的非线性发展拐点,以及不同功能系统成熟的独特时序。此外,他们在中国人群中绘制了从儿童青少年到老年健康被试的脑功能连接组毕生发展参考曲线,为基于人脑连接组参考曲线的脑疾病亚型识别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研究提供新视角。最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张玉琴教授带来了以“阿尔茨海默病海马外脑区体积变化探究”为题的精彩报告,她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海马外脑区体积的减少,AD患者的记忆、思维、判断等认知功能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海马外脑区在认知功能中的重要作用,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报告最后,王志群教授对本次分会的精彩内容进行了总结。
王志群做专题报告
夏明睿做专题报告
张玉琴做专题报告
在本次神经影像学分会专题报告中,国内多位神经影像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的不同研究领域展开了充分的学术交流,报告内容涵盖脑网络图谱绘制、AD神经影像损伤机制、AD早期诊断以及非药物干预方法,丰富前沿的报告给与会者带来了神经影像医工交叉方面的启迪,未来的神经影像将向着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发展,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作出更大贡献。
大会现场合影